中国银行业同业理财“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尴尬
发布时间:2017-07-10
来源:

过去两年作为银行用来比拼理财规模而狂飙突进的同业理财,在今年中国监管层合力推进去杠杆和去空转下,正遭遇“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尴尬。

理解这一点并不难,资产和负债期限错配严重是绝大多数银行的通病。长期负债缺口需要资金填补,而理财负债结构的调整无法一蹴而就,相较于慢工出细活的零售和对公理财,同业负债尚能挑起“续命”的担子。

“大家都在为这事儿烦着呢,不抓紧调整迟早会被(监管)盯上。”一家上市银行资管部总经理谈到同业理财时不无担忧地称。

接受路透采访的多位银行资管部人士普遍谈到当前高成本续发同业理财的无奈:当前有银行同业理财利率都发到5.6%,只能高价去吸,先保流动性要紧;而零售理财则是个细活,规模不可能一下上来。

而从资产配置方来看,同业理财又遭遇难卖的窘境。有上市股份行地方分行金融市场部负责人就谈到,去年总行一直控制同业理财的发行额度,最高利率大概在4.6%,“畅销得很”,今年发的同业理财大概在5.1%,却压根卖不掉。

“购买他行理财来说,要求对方出具底层资产的函,现在跨季的没有5.6%我们是明确不配了。5.6%市场上很少,也不能单看收益率,有的小银行虽然发得很高,但我们也很谨慎一般不会买。”他并称。

平安银行金融市场部一人士亦对路透表示,目前已没有配置额度,主要是风险资本损耗的问题,“看底层资产,纯标的很少,资本计提可以是20%-25%;但如果一半是非标,可能是100%的风险计提,肯定就要考虑了,MPA(宏观审慎评估)考核对广义信贷的控制是硬性要求。”

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报告,截至2016年末,银行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29.05万亿元人民币,较年初增23.63%。其中,银行同业类产品余额5.99万亿元,占比提高5.3个百分点至20.61%,同比规模翻番。

尤为一提的是,去年下半年新增同业理财规模达到1.97万亿元,占全部新增理财的71%。

**压规模,软着陆**

中国银行间市场的微观结构大致为:国有大行放资金,而非银、城商行、股份制银行和农商行是交易最活跃的四大类投资者。微观市场结构不稳定在整个银行间市场都存在,但在同业理财上显得更严峻。

“在去年下半年大概6、7月份的时候就开始恐慌,实际上就是套利,同业理财再去配置委外,太恐怖了。”一家农商行金融市场部负责人说道。
可以说,同业理财市场就像是沙堆上垒起的城堡,当市场预期高度一致或者遇到监管政策冲击时,就存在明显的风险。这个风险与去年底流动性危机如出一辙,只不过一个是杠杆爆掉,一个可能是链条断裂。

前述上市银行资管部总经理就指出,目前表外同业负债没有比例限制,但各家肯定要去控制,“有的银行同业负债甚至占比接近80%,一些中小银行都是同业理财堆起来的,普遍占比在30%-50%稳定性太差,卖资产这种行为要是银行都这么干,共震太大了,一下子压下来市场受不了的。”

另一个需要关注的风险是,部分银行存在将本行理财募集到的资金,再去购买他行同业理财的违规操作。据路透了解,同业理财已经出现个别到期兑付不了的问题,如果类似事件多发引致链条上风险并发,其风险亦不容小觑。

在MPA考核及银监会要求自查和现场检查压力下,不少银行已经开始主动降低同业杠杆,压缩包括同业理财在内的批发式业务规模。

这从央行公布的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中也可得到印证。去年年底以来,银行对银行类机构的负债增速同比已明显放缓,从去年的双位数增长降至今年一季度的个位数,而且其绝对规模比去年底下降明显。

有大行资管部人士表示,“目前同业负债占比五分之一差不多,不是主动降的,是被动赎回的,到期之后没有再续。总体保持在业内平均水平,倒是没有刻意要压缩到多少比例。”

民生银行相关人士也谈到,目前暂时没有对同业负债有规模上的范围要求,但以收益率设置门槛进行调整,实际也是一种规模控制。

某上市城商行管理层亦对路透表示,“大家会把NCD(同业存单)作为一个基础价格对照同业理财,过去货币宽松时大家规模拼得欢,同业理财量上来很快,但机构对价格都是很敏感的,忠诚度不高,稳定性很差。我们从去年底开始就明确调整理财结构,压缩同业,主攻零售,效果目前看的确挺理想,增加了近百亿。”

监管因素在短期内对市场影响的确不可低估,不过监管政策并非一刀切,在监管层近期频频发声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思维下,实际上就已经为银行加强负债管理能力腾出时间。

受访人士普遍预计,监管部门更大可能会继续保持资金紧平衡,用市场化手段倒逼银行主动有序地减少同业理财发行,最终实现同业理财软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