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家论坛暨2017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发布会”于2017年9月21日在北京海淀福朋喜来登酒店举行。本次论坛由《银行家》杂志社主办,有氧金融、亨元金融协办。《银行家》研究中心,中国金融科技50人论坛为此次活动的学术支持单位。腾讯财经、搜狐财经、和讯银行、新浪财经为本次活动的联合发布媒体。“2017中国银行家论坛”分为上、下两场,上午的论坛以“维护金融安全 助力实体经济”为主题,下午的论坛分为“影响金融业未来的新技术前瞻”和“金融科技助力银行转型”两个议题。
研究新兴科技对金融的影响,是非常前沿和热门的领域,ICO项目的叫停,比特币交易的全面禁止,央行数字货币的规划,P2P的未来,保险科技的全方位推进等等都是时下人们热议的话题。新技术正在引发金融变革的风暴,大力推进技术发展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危害金融稳定和安全的因素。因此正确看待科技金融这把双刃剑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本篇主要介绍下午的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杨东先生担任住持人。
议题一:影响金融业未来的新技术前瞻
杨东:探索金融科技,引领时代潮流
新技术对于金融业的变革有巨大的影响力,金融机构如何更好利用当前的技术,发挥长处,弥补短板,值得认真探讨。传统金融机构完全拥抱金融科技,各种新技术充分涌流。那么新技术对于金融行业哪一个具体领域的冲击最大?哪一具体领域最有可能进行新一轮创新?哪些技术可以深入应用在银行业?在银行中应用区块链技术,是下一步探讨的方向。科技只是手段和方式,技术跟金融融合,更多还是金融问题。相信未来银行在创新方面的速度可能会超出想象。我们需要进一步去探索,引领金融科技广泛应用的伟大时代的到来。
邵山:金融科技前景光明,机遇与挑战并存
第一,金融科技的前景很好,有机遇有挑战,技术在金融行业,无论是银行、证券还是保险,都有极大的应用前景。区块链和大数据是金融科技的两个最有代表的分支,分布式技术(包括语音和区块链)是云构架的基础,而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是相通的,人工智能的有效性是靠数据支撑的。无论是银行支付、转账,证券的时时交易,还是保险的现场办理业务都应用了移动金融技术。第二,金融科技前途光明,大数据得到广泛应用,云计算已经应用在某些银行内部。科技应回归它的初心,技术要为金融业务服务。第三,现在缺乏一个在社会上引起广泛效应的契机,比如引入余额宝之后支付宝用户增多,引入红包之后微信支付用户增多。随着技术的发展,更安全稳定运行之后,会出现“爆红”场景,迅速扩张金融科技的受众范围。
杨雷:逐步推进金融创新,注重风险防范
针对第一个问题,首先,新技术促进了金融创新;其次,金融创新主要促进了金融服务模式的变化,例如金融服务平台化的场景化;最后,在金融创新过程当中也要注意对金融安全的冲击,实现金融创新和风险管控的有效平衡。工商银行分三个阶段推进金融创新,第一个阶段广泛使用创新技术,比如大数据移动互联移动金融;第二个阶段试点和逐步推广新技术,主要是云计算;第三阶段是研究和探索,比如分布式架构,包括人工智能,生物识别,物联网。这些领域的技术创新对业务的创新发展,对银行效率的提升,对经营管控能力的提升都有巨大作用。在这三个阶段当中可以看出不同技术对银行业的提升有不同作用。传统观念认为大银行面对新应用时会束手束脚,但是工商银行积极探索新技术,去年专门成立了七大创新实验室,覆盖金融科技的主流新技术。未来,工行预计将有300到500人专门从事新技术研究,工行重视和推进新技术的速度在业界是领先的。然而,新技术的应用有一些阻力,稳健性是我们必然要考虑的,要控制应用范围,确保金融安全。工行在人工智能反欺诈方面已经进行了一些试点,得到了应有的效果,我们会进行推广。先探索试点,再全面推开,可以有效避免方向错误问题。
金磐石:金融科技在建行得到广泛应用
建设银行一贯重视金融科技的开发工作,今年6月24号,历时六年半、举全行之力集中9500多人进行研发的金融科技系统全面竣工,并且达到了国内最佳、国际一流的水平。依靠这套系统,上半年建行利润增长率达到3.81%。六年前建行制定策略,要跟随新一代科技发展不断新的银行架构系统。在这个过程中,建行新一代架构也是在不断进步和完善的,比如云计算已成熟应用,没人争论,但区块链技术却有很多争论。我们认为,区块链技术一旦成熟将会对整个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建行在区块链方面正在研发,有三四个场景在研发,但是进展困难。因为区块链的去中心化,需要多方机构加入,这会导致进展缓慢。2013年建行就推出了大数据人工智能客服,准确率已经达到99%,累计服务23亿次,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建行原来有13个客服中心大概三万多人,现在就剩三个中心,客服人员大幅度减少,人工智能客服可提供相当于一万个人工坐席人员的工作量,而且还可以扩大,节省了大量人力资源。大数据分析在营销方面也有重大应用,前不久建设银行推出了快贷,在非常短的时间内,通过手机即可获得贷款。金融科技的发展颠覆了传统模式,在积极面对金融科技冲击的同时,要不忘初心。金融科技,本质还是金融,是穿着科技外衣的金融。所以仍要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增强客户体验,服务社会大众和实体经济。
陶 嵘:金融与科技应完美结合,趋利避害
浙商银行在区块链上有一些具体实践,包括今年年初上线的移动数字汇票,今年6月1日上线的基于区块链应收款链的一个应用。从业务角度,金融科技该如何落地呢?要从客户需求出发,把握金融本质,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技术服务终端客户。从细节上讲,目前缺少将科技和金融完美融合的桥梁,缺少这种人才,要把技术翻译成金融。金融科技在金融领域中对银行业的冲击最大,那么作为银行人怎么应对这种冲击呢?可能是更加需要善用金融科技的应用,趋利避害,各方合作,把金融科技推向更深的领域。
黄正建:金融科技对银行影响深远,应妥善利用
金融科技之前叫做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对银行的影响是深远的,尤其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引入,对银行未来的经营模式变化是有影响的。大数据的引入会使未来银行业无论在经营过程中还是在风险控制中,变得更加智能化。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人工智能也有缺点,它需要培训,需要一个过程,不是立刻就能用的。这个过程往往又跟客户是结合的,客户的个性化会影响银行的服务,越能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越能获得成功。兴业银行金融科技的实际应用,比如互联网风控平台。目前其模型不断优化,数据不断积累,我们的消费金融公司,信托,可能控股的券商都会接入这个系统。风险和体验是相关的,风控做的越好,客户的体验就会越好,这跟过去传统想法是不一样的,过去通常认为把风控做好了客户的体验就下降了。我们在数据运营方面做得比较好一点,兴业的数字金融公司现在提供的金融云服务项目叫做云托管,目前服务的银行和联网机构很多,是国内最大的,这块做的比较有特色。
李伟:金融背后需要强大的科技支撑
金融科技的浪潮是一个趋势,科技力量成为了决定金融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整个金融活动越来越复杂,不像三十年前那样的简单借贷,经济模式越来越复杂,金融活动范围越来越广,这些背后都需要科技的强大支撑。区块链其实是一条路,这条路是金融机构的企业与企业之间达成金融互信而形成的一个标准化轨道。各个机构之间原来没有统一的交易系统,彼此缺乏信任,我们通过区块链技术把机构及资产高效率地连通起来。区块链本身有各式各样的特点,可以对资产进行拆分,打包,使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更好。由于区块链技术本身的透明性,可以减少某些环节的费用,提升金融业的业绩水平。如果底层信息透明化,这对于金融的安全是很有益的。从金融的本质出发,结合区块链技术,将是革命性的变革力量。
邓 柯:区块链降低成本,引领金融变革
第一,引入区块链技术是金融行业最近200年来最深刻的一个变革。金融的本质功能有两个,一个是交易,另外一个是记账,金融的业务环节无非就是交易环节和记账环节。交易环节改变较多,从交易现货变为交易期货、期权等多种衍生品,交易的内容从商品到了风险。而记账环节的重大发展在于记账维度变得更丰富、记账信息量变大。区块链的分布式数据存储功能,可以提供分布式账本,这对于金融行业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底层的,它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以前金融交换模型的基本架构。第二,既然区块链技术带来的变革是最底层的,底层的变革会带来上层建筑的改变,中国的ICO乱象来源于这种最底层的变革,进而引发了上层金融监管的变化。区块链和金融行业结合时,一定在市场金融监管的红线之内,不能越界。
区块链本质上来讲是一种记账方式的变革,对于金融行业最主要的应用是通过全新的记账方式降低当前金融行业的信任成本和交易成本。在金融行业里持有金融牌照,可以方便监管,提高信用等级。区块链可以降低对监管和信用的要求。为了实现区块链对金融行业的应用,区块链技术要克服自身的三个问题。第一是性能问题,区块链的性能很差时,由于特性所限,将难以和当前的金融业务场景相结合。第二是区块链以全网广播的形式服务金融,每笔交易记录都可以看到,而这不符合金融行业的原则。第三是区块链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还未达到金融系统的要求,比如核心数据库方面还有很长的路程要走。
议题二:金融科技助力银行转型
杨东:科技在银行转型过程中是一把双刃剑
银行转型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哪些银行业务短板可以通过金融技术创新进行改变呢?在新技术影响之下,银行最有可能消失或者被改变业务有哪些?技术是一柄双刃剑,金融科技对我们来讲,既是挑战又是机遇,银行要用好它。
杨彬:中小银行利用金融科技,做到“小而美”
成为“小而美”的银行可能会成为将来中小银行的选择,小就是规模小、体量小,但小绝不意味着弱小,小而美,指小银行在细分领域发展很好,成为领军者。怎么样才能小而美呢?主要有四点,第一是要找到自己的优势,让优势更突出。我认为,小银行最大的优势是在于体制和机制优势,决策链条比较短,效率比较高,成本低,船小好掉头。第二要更加了解客户。互联网金融企业从线上获得客户资源,而小银行因为扎根在本地,对于的客户了解还是有优势的。第三,要借力金融科技顺势而为。对于小银行来说,金融科技其实是一把双刃剑,用的好能够实现弯道超车,让自己比较快的发展壮大起来;用不好很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影响本原业务的发展。科技只是一个手段,只有跟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才能够发挥更大的力量,推进业务发展。第四,要服务好本地的实体经济,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中小微企业是本地经济的毛细血管,只有这些毛细血管通畅,经济才能良性发展。中小银行和中小企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
王卫东:利用金融科技,发展信用卡业务
信用卡业务是传统金融行业中金融科技应用最广泛、最深入的业务。金融卡业务面临的挑战是怎样在提升客户体验的基础上控制风险,怎样在服务更多客户的基础上控制成本。金融科技在这两个挑战中发挥了不少作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交通银行上半年推出手机信用卡,客户资料输入后,最快两秒就可以短信告诉客户信用卡是否开通,额度是多少,登陆APP后这张卡就可以用,实体卡片虽然没有到手,但虚拟账户已经建立了。对于面签的监管要求,我们已经准备好人脸远程识别技术,OCI技术等,一旦监管部门允许,就可应用。交通银行发卡13年,积累了大量金融数据,这是我们的核心资源,大数据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极大提高了我们控制风险的能力。大数据的数据分析我们已经应用了十几年,成本的压降也有几年了,因此,信用卡部门可能所受冲击不大,受冲击最大的可能是互联网支付业务,未来几年银行的互联网支付业务市场份额可能会大量减少。
么向华:依靠科技,实现弯道超车
唐山银行这两年的华丽蜕变主要依靠科技,提高效率和客户满意度。现在中小银行面对的最大问题是生存的问题,具体是风险识别能力、盈利能力、和盈利模式确立的问题。利率管制一放松我们就开始产品创新,实现产品的阶梯化,之后我们把手机银行、机器设备和人工渠道进行整合,把客户分成了八级56档,进行精细化管理。我们与北京一家科技公司共同研发前端设备,积极运用云技术。基于这些,我们的对公业务、风险管理等业务都在实现标准化。把所有流程标准化,之后才能在管道业务之间实现自动化。
黄纪法:科技对银行的两大冲击
第一,金融科技对银行的冲击还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对小型商业银行。冲击最大的是存款业务,因为客户中年轻人基本选择把钱放余额宝中,年纪大一点的也买理财了,基础存款业务越来越难。我们现在的做法是往农村去,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相对来说农村的金融竞争和客户的金融消费意识和城市不同,仍有发展空间。金融科技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一些业务机会,比如线上贷款业务,以及与微利贷的合作。
第二,由于金融科技的发展,传统小微业务的信贷审查人员会减少,柜员会减少,客服人员也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变化主要在人员方面,基本业务与风险管理制度不会有大的变化。
明立松:先明确定位,再结合科技发展自己
中小银行受到大型银行和互联网银行的两头夹击,转型压力大,在转型过程中要先找准自己的价值点,之后再到市场上寻找金融工具。
第一,如果核心系统、大数据平台、数据仓库的架构还未形成,还未大量应用基于新型技术的渠道,后续发展的持续性可能就会面临很大问题。第二,数据组合要用到信息化建设里去,并发挥其最大应用价值。第三,问题不在于技术,而在于技术和业务的结合与产品的推广。第四,银行未来的小额信贷,包括信用贷款、消费贷款,要以大数据为信贷基础。
关于应用金融科技后于银行有哪些业务会消失和转型,有人认为线下实体网点会消失。但我认为物理网点还是重要的,这是传统银行信用的一种表现,实体网点是人与人面对面的社交,和网络社交是有差异的。
徐启昌:全心全意做好金融科技服务
金融行业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用户变了,场景变了,原来银行靠场所经营,现在靠场景化经营。互联网技术改变了我们工作、生活、社交的方式,改变了用户行为,倒逼银行改变服务方式,这是最大的一个挑战。因为金融的变革是由技术创新引起的,所以我们的应对方式也应从技术角度开始。从京东金融来讲,我们在本质上做了变化,不打算再发展自营业务,而是全心全意为金融机构做好金融科技服务,比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相结合,云计算发现网络欺诈行为,为传统金融行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收入。
刘韬: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对金融发展的影响
支付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带动了金融的发展。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是目前最核心的部分。对大数据来讲,它的应用方式和信用卡的应用方式不同,比如外卖数据,我们会统计到每一份外卖平均花多少钱,得到动态数据。而这些客户行为数据在信用卡中心无法获得。人工智能方面我们有一个风控系统,作用在反欺诈、机器学习以及精准营销方面。在金融科技的影响之下,最大的改变是什么?审批人员数量迅速下降,我们的自动批核率达到80%;客服人员数量在下降,人工智能的应用是立竿见影的。反过来电话销售人员的数量是在迅速增长的,而客户精准营销需要借助人来完成。